什么是志愿?
副标题:为什么志愿者还要付钱买门票?
自从“志愿”这件事确定成为2050大会的第三大核心概念之后(之前的两大核心概念分别是“年青人”与“团聚”),王坚博士便开始不停的向前来探望2050大会的各路筹备者、参会者、讲师和媒体们说:
“2050不区分筹备者、服务商、讲师和媒体,大家都是志愿者。我是001号志愿者,我邀请大家也来做2050志愿者!”
大家听了觉得没毛病,表示自己愿意做2050志愿者,于是大家都成了2050志愿者。
然后,博士跟新晋的2050志愿者们接着说:
“所有的2050志愿者都要买票!”
此时的台下多半是一脸蒙逼。尤其对于筹备者、讲师与媒体来说,这个事情与大家之前的惯常经历完全是相反的。
我们非常能够理解这种“理解困难”。但是,这件事情真的是有道理的。
付钱,是一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行为。
“钱”究竟是什么?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。
- 钱是纸。
- 钱是劳动力。
- 钱是生产资源。
- 钱是时间。
- 钱是让一件事有更大几率成功或者失败的魔法。
- 钱是发行钱的人编出来的故事。
- 钱是信仰。
- 钱是我们认可一件东西、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价值的具象化体现。
人们为什么付钱?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回答。
- 有人付钱吃饭。
- 有人付钱买书。
- 有人付钱看电影。
- 有人付钱买软件。
- 有人付钱读个大学。
- 有人付钱雇佣员工。
- 有人付钱买机械键盘。
- 有人付钱买游戏装备。
- 有人付钱去硅谷旅游一周。
- 有人付钱请一位健身教练。
- 有人付钱给自己喜爱的网红打call。
- 有人付钱成立一个基金会去做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事情。
“付钱”,实在是一件非常难以解释清楚的人类行为。
一张2050大会的门票。它究竟是什么?
对于001号志愿者王坚博士而言,2050门票是一个“滤波器”:那些认可“志愿者应该买票”这件事的志愿者们,正是2050想要召集的人。
对于来自极客邦科技的志愿者Kevin而言,2050门票是一张QCon大会门票的简易版。一张QCon大会门票现在卖到6000RMB也有市场,而2050大会门票才定价660RMB,在他看来是超值的线下学习机会。
对于来自Face++的志愿者唐文斌而言,基本上是博士跟他说很好玩,他就自动跳坑了。对于不安分的灵魂,去寻找好玩的场所是他的一种天然行为,一张2050门票与一张滑雪场门票对他来说没多大差别。
对于拍纪录片的志愿者其导而言,她从2050的雏形阶段就开始记录这件事情,现在绝不可能轻易退出这件如此值得记录的事情。对她来说,门票像是一张确保她能够持续跟进的船票一样的东西。
对于来自MITx u.lab的志愿者徐莉俐而言,2050在一开始是她近距离研究U型理论的好样本,到后来则成了一个让她无法自拔的“场”。对于一个常年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空中飞人而言,一张门票大概是她提醒自己到了大会那天不要忘了去现场的道具吧!
归根结底,我们相信2050是一件美好的事情——相信“年青人”的“团聚”是一件美好的事情,相信“志愿”是一件美好的事情。我们相信,2050的志愿者们愿意为2050志愿付出——其中包括愿意为了2050买一张门票,一定是构成这件美好事情的关键一环。
博士对于“志愿”有这样一个说法:
“你可以志愿做1分钟的志愿者,来做1分钟,那很好。
你可以志愿做100分钟的志愿者,来做100分钟,那很好。
你也可以志愿做1分钟的志愿者,最后做了100分钟,那超级棒!
但,你不能志愿做100分钟的志愿者,最后没做,那不好。
你更不能“不志愿”的做了200分钟,那是很悲惨的一件事情——那是灾难!”
于是你也许要问了:
什么是“不志愿”?
在今天的世界中,四处可见“不志愿”。
- 因为老板让我做这件事,于是我去做这件事。
- 因为客户让我做这件事,于是我去做这件事。
- 因为市场让我做这件事,于是我去做这件事。
- 因为我妈让我做这件事,于是我去做这件事。
- 总之就是,因为“别人”让我做这件事,于是我去做这件事。
这是“不志愿”。
而“志愿”,就是没有“别人”要求你,你自己也会忍不住去做。
我们不会勉强你买票。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就是,你明明自己不想买票,却拿着一张票不情不愿的来了,那是灾难。
我们希望看到你开开心心的:你来看,你来玩,你来付出苦力,你来付钱买票,都是因为你高兴——无论你是高兴为2050的理念付钱,还是你高兴为你在2050做志愿者的小伙伴付钱,都ok!你想要付出多少,全部由你自己决定,量力而为。
我们相信当你认真付出的时候,你一定能够真切的感受到2050的美好,收获满满的开心。做人嘛,开心最重要^O^
期待在2050见到您“志愿”的风采!
志愿者注册入口:http://cn.mikecrm.com/jMlflRF